星期一, 11月 03, 2008

牧民變奶農 內蒙生活變了樣

  • 2008-10-12 中國時報 【林克倫╱內蒙呼和浩特報導】

 

     中國第一次進行太空漫步的載人飛船,降落於內蒙古四王子旗草原,位於草原區內的度假村員工們,似乎沒有多少興奮之情,反而臉帶憂鬱、擠不出半絲笑容,因為「十一長假」後這片廣大草原將進入冰雪冬季,員工們開始例行「失業」半年,回家吃自己。

     從內蒙首府呼和浩特至草原度假村路上,沿途未見《成吉思汗》電視劇裡的風吹草低見牛羊,僅偶爾散見數十頭乳牛在路邊啃草,在所謂的「現代化生活」與「市場經濟」發展邏輯下,草原游牧生活轉為圍村定居,昔日的馬、駱駝等交通運輸工具,已被摩托車、十二輪超重型卡車所取代。

     牧民好客起於昔日放牧生活常數月未見外人,生活枯燥,然在時下商業觀光包裝下,旺季一天三、四十場的迎賓活動,讓蒙族好客禮節傳統早變得制式化,度假村一名員工無奈地說道:「暑假一天有上千人住進來,誰受得了,腳都跳疼了,還喝酒呢!」儼然新時代的另一種枯燥單調。

     草原牛羊馬蹤跡日稀,源自沙塵暴。內蒙草原因人口過多導致草地超載畜養牛羊,加上「草畜雙承包」衍生的「圍欄」生產方式,草地大面積退化讓內蒙背負「沙塵暴之源」罪名,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以錫林郭勒盟為例,○一年起透過圍封禁牧、春季休牧、劃區輪牧的「圍封轉移」措施,希望保護和恢復草原植被。

     牧民轉移到內蒙,出現了「生態移民」新族群。政府透過新造磚房現金補貼,將草原牧民遷移至城鎮郊區,並以政策設置「奶牛村」鼓勵牧民變成「奶農」,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酪農業,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開始進入「自我圈養」的新生活。

     新生活還有待時間適應,而奶牛其實也比草原牛羊更難照料,「小時候只要將牛羊趕到圍欄,也不怕走丟,晚上再趕回棚圈,好養得很」,暑假兼差幫觀光客牽馬漫步草原的小王指出,奶牛要定時餵草、要趕到擠奶站擠奶,且多是外國品種、比較嬌氣,要小心預防生病,「我父親就常說,兩頭牛比一千頭羊還難養!」

     原離群索居變群居,人際關係也跟著變化。放牧生活各個家庭距離遠,住進奶牛村後一家挨著一家,「我家人不適應村子的生活,鄰居多了覺得生活緊張,放牧比較輕鬆」,在度假村當服務員的年輕小伙子一派樂觀地指出,「我是覺得很好,朋友變多了,等十月後草原下雪,還要跟朋友一起進城去玩,草原生活太枯燥了!」

     新村落的出現還伴隨著新修的「條條道路通奶村」,讓「馬背民族」轉為機車族。有了平坦道路,騎馬變得奢侈,「現在年輕人最希望買輛摩托車,都不太願意騎馬」,旅行社地陪小鄒說道,「馬要餵草料、要照顧,也沒地方可養,摩托車相對方便且便宜!」至於老祖先留下的馬兒、駱駝,則成為觀光客坐騎,由牧民們牽著在草原、沙漠走走,馳騁草原是偶一為之的復古情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