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06, 2008

工資漲成本高 國際廠紛撤離中國

  • 2008-10-26 中國時報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中國生產成本上升,加上近期爆發的金融海嘯影響,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紛紛減少在中國生產和採購,轉到東南亞等地區發展,甚至將工廠遷回母國,造成的連鎖效應已使大陸沿海工業區經濟嚴重受挫。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因中國工資水平不斷增加,生產成本上升,以泰迪熊聞名全球的德國史泰福公司在今年七月宣布,將撤出該公司在中國的所有生產線,並將工廠遷回德國。隨後不久,專門製造家用暖風爐和加熱器的美國公司德薩(Desa)也在八月宣布,決定撤出在中國的生產線,回歸美國。

     此外,諸如Adidas、Nike等國際知名運動品牌,則逐步減少在中國的生產或採購,將生產線轉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尼、印度等地區。報導指出,因中國製造成本上升以及政策收緊,超出了Adidas的預期,因此Adidas正考慮將生產和採購分階段移出中國,並已派人去東南亞等國考察。

     據報導,Adidas早已在印度開設生產線,也已在越南、柬埔寨和寮國進行加工,甚至還將回到東歐國家生產。受此影響,一些代工廠為抓住出走東南亞的客戶,只能隨之將工廠轉戰到這些國家。而有些代工工廠則因訂單減少,面臨了倒閉的命運。曾為Adidas等國際知名品牌代工的東莞常登鞋廠,就在去年十二月宣告倒閉。

     如今,周遭倚賴常登鞋廠而發展起來的小區經濟已幾乎完全垮掉,鞋廠周圍的商店紛紛關門大吉。據該廠所在的鎮農委統計,常登倒閉後,該鎮的整體收入就減少了三成,某個村的全村收入更是銳減了七七%。該村村民說,現在街道冷冷清清,治安也變差了,「路燈不亮,治安隊員也不再來,最近經常有搶劫,整個村子像癱瘓了一樣」。

星期一, 11月 03, 2008

環境不可承受之重 專家呼籲中國少用煤

  • 2008-10-31 中央社】

     中國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能源生產的七成依靠煤。由於煤炭對環境的破壞力巨大,專家呼籲中國減少用煤,並徵收煤炭稅來反映用煤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成本。

     「美國之音」報導,綠色和平組織、美國能源基金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日前聯合發佈報告指出,僅二零零七年,煤炭在中國造成的環境和社會成本、即「外部成本」就高達人民幣一兆七千四百五十億元,相當於當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七點一。

     所謂「外部成本」是指煤炭在開採、運輸和利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對氣候變化的加速作用以及人員傷亡等。

     綠色和平組織人員楊愛倫說,燃煤是中國最大的空氣污染源,中國百分之八十五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百分之六十七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及百分之七十的煙塵排放量都來自於燃煤。

     中國目前已查明的煤炭儲藏量為一兆噸。二零零七年,中國煤炭產量為二十五億兩千萬噸,比上年成長百分之八點二。

     而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近七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四十二個百分點。

     報告顯示,受煤炭開採和使用的影響,目前中國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三十;全國儲存煤矸石(煤裡的石塊)達三十六億噸,占全國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另據瞭解,中國煤礦累計採空塌陷面積已超過七十萬公頃。

     中國水資源日益緊張,而採煤卻需要大量用水。楊愛倫說:「每生產一噸煤,就會有二點五噸水受到污染。洗煤所產生的廢水佔全國廢水總量的大約百分之二十五。」

     過度依賴煤炭也使中國煤礦工人付出沉重代價。報告說,大約三十萬礦人患有矽肺病,占全中國矽肺病患者人數約一半。此外,還有大批工人死於礦難。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則說,目前中國的煤炭價格體系完全未反映出外部成本,這是市場與政策失靈的結果。

     他建議徵收煤炭稅,把外部成本內部化,使煤炭價格上升至能更準確體現真實成本的水平。

     茅於軾說:「應從二零一二年起開徵此稅,每噸煤一百元,並在二零一五年把徵稅標準提高到每噸一百五十元。」

     他承認,如果這項建議被採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會出現小幅回落。但是他認為,環境卻會因此而大為改觀。

     不過,據中國官方日前發佈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難度很大,任務艱巨。

牧民變奶農 內蒙生活變了樣

  • 2008-10-12 中國時報 【林克倫╱內蒙呼和浩特報導】

 

     中國第一次進行太空漫步的載人飛船,降落於內蒙古四王子旗草原,位於草原區內的度假村員工們,似乎沒有多少興奮之情,反而臉帶憂鬱、擠不出半絲笑容,因為「十一長假」後這片廣大草原將進入冰雪冬季,員工們開始例行「失業」半年,回家吃自己。

     從內蒙首府呼和浩特至草原度假村路上,沿途未見《成吉思汗》電視劇裡的風吹草低見牛羊,僅偶爾散見數十頭乳牛在路邊啃草,在所謂的「現代化生活」與「市場經濟」發展邏輯下,草原游牧生活轉為圍村定居,昔日的馬、駱駝等交通運輸工具,已被摩托車、十二輪超重型卡車所取代。

     牧民好客起於昔日放牧生活常數月未見外人,生活枯燥,然在時下商業觀光包裝下,旺季一天三、四十場的迎賓活動,讓蒙族好客禮節傳統早變得制式化,度假村一名員工無奈地說道:「暑假一天有上千人住進來,誰受得了,腳都跳疼了,還喝酒呢!」儼然新時代的另一種枯燥單調。

     草原牛羊馬蹤跡日稀,源自沙塵暴。內蒙草原因人口過多導致草地超載畜養牛羊,加上「草畜雙承包」衍生的「圍欄」生產方式,草地大面積退化讓內蒙背負「沙塵暴之源」罪名,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以錫林郭勒盟為例,○一年起透過圍封禁牧、春季休牧、劃區輪牧的「圍封轉移」措施,希望保護和恢復草原植被。

     牧民轉移到內蒙,出現了「生態移民」新族群。政府透過新造磚房現金補貼,將草原牧民遷移至城鎮郊區,並以政策設置「奶牛村」鼓勵牧民變成「奶農」,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酪農業,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開始進入「自我圈養」的新生活。

     新生活還有待時間適應,而奶牛其實也比草原牛羊更難照料,「小時候只要將牛羊趕到圍欄,也不怕走丟,晚上再趕回棚圈,好養得很」,暑假兼差幫觀光客牽馬漫步草原的小王指出,奶牛要定時餵草、要趕到擠奶站擠奶,且多是外國品種、比較嬌氣,要小心預防生病,「我父親就常說,兩頭牛比一千頭羊還難養!」

     原離群索居變群居,人際關係也跟著變化。放牧生活各個家庭距離遠,住進奶牛村後一家挨著一家,「我家人不適應村子的生活,鄰居多了覺得生活緊張,放牧比較輕鬆」,在度假村當服務員的年輕小伙子一派樂觀地指出,「我是覺得很好,朋友變多了,等十月後草原下雪,還要跟朋友一起進城去玩,草原生活太枯燥了!」

     新村落的出現還伴隨著新修的「條條道路通奶村」,讓「馬背民族」轉為機車族。有了平坦道路,騎馬變得奢侈,「現在年輕人最希望買輛摩托車,都不太願意騎馬」,旅行社地陪小鄒說道,「馬要餵草料、要照顧,也沒地方可養,摩托車相對方便且便宜!」至於老祖先留下的馬兒、駱駝,則成為觀光客坐騎,由牧民們牽著在草原、沙漠走走,馳騁草原是偶一為之的復古情懷。

中國城市競爭力 排名出爐 深圳、上海、北京 名列前三

  • 2008-10-20 工商時報 【康彰榮╱綜合報導】

     大陸權威機構昨(19)日發布城市競爭力排名顯示,前三名的大陸城市依次為深圳、上海和北京。深圳在5項指標中的城市能力、城市活力、城市潛力等3項均排名第一。上海和北京則分別在城市實力和城市魅力奪魁。

     新浪網報導,由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IUD)完成的「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報告」,昨在「中國城市論壇2008年北京峰會」發佈。報告顯示,深圳的綜合競爭力在接受評比的286個城市中排名第一,2至10名分別為上海、北京、東莞、廣州、杭州、無錫、蘇州、南京、長沙。

     北京國際城市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指出,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城市最顯著的變化,就是經濟實力、創新能力、成長活力、投資潛力和人文魅力均顯著提升。

     連玉明分析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十大趨勢,包括:城市人口突破10億大關,住房和就業將成為城市兩大難題;人口超過1千萬的巨型城市將達20個,交通壅堵、資源緊缺、環境污染成為大城市的痼疾。

     城市群成為中國城市化的主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貢獻超過70%;流動人口成為中國城市化加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現代服務業主導城市經濟,中國城市實現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戰略轉型。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基本形成;中產階級成為城市主流,公民參與意識增強,城市民主化進程加快;2020年大陸民航機場將達到244個,臨空經濟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上海2050年 將迎來生育最高峰

記者二十四日從有關方面獲悉,上海目前正處在生育高峰,并將于二○五○年達到最高峰。

據統計,二○○八年上半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人數為八點一二萬人,同比去年增長逾六個百分點。預計到今年年底,上海常住人口出生將達到約十七點五萬人,比去年增加約五個百分點。據上海市計生委預測,明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仍將達十七萬左右。

說到出生人口數增加的主要原因,上海市人口計生委主任謝鈴麗表示,上世紀八十年代生育高峰時出生的人口如今已陸續進入婚育期。她說,兩地婚姻夫妻,即一方為上海戶口,其生育人數持續增加,也是戶籍人口出生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來滬流動人口持續增長,其在滬生育量增長較快亦導致滬上人口增加較快。

今年上半年,上海流動人口出生人數為三點五二萬人。據預測,全年出生將達約七點五萬人。上海市計生委有關人士表示,上海近兩年均處于波段性生育高峰,將在二○五○年達到峰值。

在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人士透露,滬上老人大多對目前生活感到滿意,最擔心的是身體健康。八成五以上的老人希望居家養老,多數老人不愿意到郊區或者外地養老,他們愿意由兒女、保姆或者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來照顧。

【2008/10/24 中新社】

山東放淤固堤 保黃河下游30年安全

地處黃河下游的山東省,三十多年來運用抽吸黃河泥沙淤背固堤的科學技術成果,改變了歷史上黃河下游地上懸河臨背懸殊,洪水期間臨背皆水、大堤背河滲水、管涌險情頻發的不利局面,確保黃河下游三十多年安然無恙。

據山東省黃河河務局局長袁崇仁介紹,歷史上黃河下游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于世,洪水泛濫,災害頻繁,被稱為「中國之憂患」。 據統計,黃河每年進入下游的泥沙多達十六億噸,其中約有四億噸泥沙淤積在河道里,致使下游河床平均以每年零點一米的速率淤積抬升,黃河下游形成了典型的地上「懸河」。目前,河床一般高出兩岸背河地面三至五米,防洪水位高出背河地面八至十米,防洪形勢十分嚴峻。一九五八年黃河大水,山東段黃河八百余公里堤防滲水、管涌險情接連不斷,靠百萬軍民的嚴密防守和奮勇搶險才保證了堤防安全。

據了解,為有效處理和利用黃河下游的泥沙,確保黃河安瀾,山東黃河河務系統的干部職工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一九七0年,黃河上第一只吸泥船——「紅心號」"在齊河黃河修防段誕生并投產,標志著機械淤背固堤的啟動。這一創舉,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僅靠人拉肩抬、小推車推土來加固堤防的傳統模式,取得了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歷史性突破。一九七八年,山東省黃河河務局所創造的「引黃放淤固堤成果」獲得中國「全國科學大會獎」。

三十多年來,運用「淤背固堤」這一科學技術成果已累計完成放淤固堤土方五點五億立方米,使黃河堤防的寬度增加了八十至一百米,有效加固黃河大堤七百五十余公里,改變了歷史上黃河下游地上懸河臨背懸殊,險情頻發的不利局面。一九七六、一九八二和一九九六年,盡管黃河下游的水位也接近或超過了一九五八年,但險情確大為減少。尤為明顯的是,凡是開展放淤固堤的堤段,就再也沒有險情發生。

【2008/10/24 中新社】

看問題》隨母落戶 築起城鄉高

大陸現行戶籍制度弊端大,造成階級歧視。圖為居民戶口簿。
中新社

中共建政之初,對人口遷徙管束較不嚴格,人民尚有自由遷移的自由;一九五三年,為減少城市就業壓力和人口壓力,中共當局開始控制農民盲目流入城市。

一九五八年,中共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提出「隨母落戶」原則;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城市戶口登記證明,以及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准予遷入證明,並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

這一套嚴格的戶口制度包括出生、死亡、遷入、遷出、常住、暫住、變更等戶口制度,以法律形式嚴格限制農民進城,限制城市間人口流動,並在城市和農村間築起一道高牆,形成當前大陸城鄉二元化結構社會,農民平白遭受諸多不公平待遇和歧視。

近年來大陸因市場經濟發展,社會變動快速,然而,戶口制度改革步伐卻相當緩慢,部分地區如廣東,原本於二○○一年推出城鄉統一戶口登記制度,不到半年,就宣告暫緩。中共公安部門研議中的新「戶籍法」,迄今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未見蹤影。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文件,提出建立城鄉一元化目標,打破長久以來的城鄉二元化結構,給農民與城鎮居民平等待遇。戶籍制度涉及社會控制,中共定會謹慎行事,步步為營,逐步改革,不會一步到位。

【2008/10/24 聯合報】

戶口制度改革 自由遷徙還早

大陸農村問題,主要體現在農民的物權、公民權和社會保障權上。如果說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土地制度改革上,小進一步,則透過戶口制度改革增加農民的公民權利,顯然進步不大。

一國兩制不平等

中共建政五十年,有一個事實存在的「一國兩制」:即農村與城市、城裡人和鄉下人,透過戶籍制度,在社會管理上形成的「兩制」。城鎮人叫「居民」,持有的是「非農業戶口」;農村人叫「農民」,持有的是「農業戶口」。因戶口的不同,形成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社會福利等一系列城鄉不平等待遇。

由於這種「一國兩制」,造成城市和農村差距拉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以去年為例,農村人均收入是四千一百四十元人民幣,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則是高達一萬三千多元。

流動兒童問題多

全大陸有二億二千萬農民進城市工作,被稱做「農民工」,他們不能享受城裡人的種種待遇,子女被分成兩大類,包括五千萬待在鄉村的「留守兒童」,及數千萬跟隨父母的「流動兒童」。在不平等教育、醫療制度下,近億名兒童的問題,可能比數億農民工的問題還大。

十七屆三中全會勾出「城鄉一元化」的藍圖,落實到決定文件中,叫「城鄉統籌發展」,列出「五個統籌」,其中最急迫解決的,就是城鄉社會管理統籌;社會管理統籌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戶口制度改革。

改革一步到位難

近三年,大陸多地試驗戶口制度改革。從雲南到湖南,從北京到深圳,有的改出點名堂,有的改了一半又退回原處。其中最大膽的是浙江嘉興,宣布從這個月一日起,取消兩大類戶口分類管理制度,全市城鄉居民統一為「居民戶口」。

就算最大膽改革試驗,只解決「名」的問題,未能突破「實」禁區。中共中央的決定文件,只提推進戶口制度改革、中小城市的落戶放寬,還強調已在城鎮居住和就業的農民,要「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

從另一個角度看決定文件,反映大陸戶口制度改革,相當艱難,即使改革啟動,也別指望一步到位,全大陸統一。農民未來能夠有「遷徙自由」,但仍不能「自由遷徙」。戶口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先對已進城的農民,還以居民權;先對中小城市的戶口解禁,何時全大陸戶口能統一,得「摸著石頭過河」,看一步、走一步。

【2008/10/24 聯合報】

中國人口總量 2010年將控制在13.6億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今天說,到二○一○年,中國人口總量(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將控制在十三點六億人以內;到二○二○年人口總量控制在十四點億人左右;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人口環境。

李斌在此間召開的「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所做的演講稱:受人口慣性增長的影響,今后十幾年,中國內地總人口每年仍將凈增八百萬人左右,到二○三三年左右達到峰值十五億人。穩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數量仍然是現階段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必須保持人口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她提出,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在生產方式上,實行雙資源優化組合,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節約利用物質資源,形成在科技進步創新基礎上的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并重的產業結構。在消費方式上,倡導適度儲蓄、適度消費,建設節約型社會。在分配方式上,兼顧公平和效率的統一,不斷完善分配制度,使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特別是使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群眾優先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李斌指出,經過三十年的努力,中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婦女總和生育率從實行計劃生育前的五點八下降到目前的一點八左右,使中國十三億人口日推遲四年到來,有效緩解了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了民生改善,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飛躍。

她說,由于實行計劃生育,中國人口撫養比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創造了較長時間的人口紅利期,對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貢獻率達四分之一以上,同時使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得到有效緩解。去年全國人均GDP達到二千四百美元。據測算,如不實行計劃生育,只有一千八百多美元,人均耕地、糧食、森林、水資源、能源等將比目前減少五分之一以上。

此外,人口生存和發展狀況明顯改善,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六十八歲提高到目前的七十三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十五歲以上國民人均受教育水平從四點五年提高到八點五年,高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至千分之十八點一,孕產婦死亡率降至十萬分之三十六點六。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已由一九九○年的第一百零五位上升至去年的第八十一位,躋身于世界中等發展國家水平的行列。

【2008/10/23 中新社】

農地分包→轉讓 農村漸漸富

 

卅年前,當大陸其他地方普遍還停留在人民公社吃大鍋飯的年代,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十八戶農民,大家冒著生命風險,簽下「生死狀」,捺下血手印,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將小崗的土地「包幹到戶」。

這項新制,為後來的農村改革奠定基石。承包制和人民公社的最大分別,就是農民承包國家的土地,國家與農民訂立合同,規定農民將相當數量的農產品上繳給國家後(即所謂的「包產到戶」、「包幹到戶」),其它的餘糧則由農民自由處理,可在自由市場出售。

農民有此利益,為多掙點錢,自然付出加倍的辛勤;第二年,小崗獲得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達十三萬多斤,很多家庭收穫的糧食多到沒有地方儲存,農民首次嘗到收穫的喜悅。

小崗村因率先實行「大包幹」,將集體土地「分下去」,因此成為大陸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中國改革第一村」。

當年大包幹的帶頭人之一的關友江,今年六十二歲,現任小崗村委會副主任。他說,目前小崗人年均收入六千多元,家家住樓房,自來水、瓦斯、電話、彩色電視、冰箱、電腦等家電都不缺,有的人家還買得起轎車。

今年九月卅日,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前往安徽農村考察,特地安排拜訪關友江一家及小崗村民,談話間表示,今後將「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為下一個農村經濟改革定調。

十七屆三中全會昨天閉幕並通過「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包括延長農民對土地經營權的年限,以及允許農民適度利用土地發展規模等,在允許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或出租下,讓農民獲得更大的實際利益。

如此對農民創業與提高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乃至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水平,都有促進作用。

【2008/10/13 聯合報】

產業空洞化》繁華東莞變死街

「以前這裡是開快餐的,生意特好。每晚要進來吃飯的,還要在外面排隊。現在,連蒼蠅都不願意飛進來了」,在東莞樟木頭鎮開香菸店的老闆小李,指著隔壁一家拉下鐵門的商家,無奈地嘆了一口氣。

廣東,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和試金石,更是中國大陸出口市場的超級重鎮。尤其,素以製造城自居的東莞,更是許多台港澳企業家競相擁抱的製造業中心。

然而,在風光將近三十年後,珠三角大批工廠因為開工不足、成本遽增,被迫關閉或停產,大量的失業工人因為收入劇降,以及物價飛漲,難以在廣東生存,被迫返鄉。

香港文匯報報導,由於大環境的不斷惡化,關場和失業潮將持續到明年,珠三角的產業空洞化,已經浮上檯面。原本繁榮的一片片廠房,都人去樓空,許多商鋪面臨關門大吉的命運。

剛召開不久的東莞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有一項驚人的數字,嚇壞了眾多官員:以房租、廠租為主要收入的東莞村莊,目前已經將近一半出現了集體股收益不敷支出的現象。

以往,珠三角許多工業區的村莊,透過成立工業區的管理委員會或公司,靠著廠、房租,獲得龐大的收入。這筆收入將成為一種「分紅股利」,回饋給當地設籍的居民。

數年前,景氣頗好時,企業競相爭租廠房,乃至於有些城鎮的居民一年可領上數千至數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紅利」。但這樣的「盛世」已不復見。

日前,廣東省長黃華華在一次公開活動上,十分「誠實」地說,今年以來,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及國際原油、糧食等產品價格大浮上漲,再加上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等利空因素,今年一到八月分,廣東的GDP較去年同期僅成長十點六個百分點,驟降四個百分點。這也導致廣東財稅總收入第一次出現負成長。

更糟的是,出口業龍頭的廣東省,今年以來的外貿出口增長,已經連續八個月低於全大陸的平均水平。

許多支撐珠三角的傳統產業,例如玩具、服裝、電子、家具等,更出現大量企業停止接單出口的窘境,這對出口成長一路高奏凱歌的廣東而言,極為罕見。

廣東經濟下滑,除了衝擊製造業外,飯店、娛樂產業更失色不少。住房率、餐飲、娛樂,號稱東莞酒店業的三頭馬車,如今業績早已一蹶不振。即便大陸年度重要的產業交易盛事「廣交會」開幕在即,酒店的住房率仍大不如前。

【2008/10/11 聯合報】

居延海 戈壁綠洲重現

新華社

位於內蒙古最西部阿拉善戈壁深處的「居延海」,水面面積已達卅五平方公里,周邊生態狀況逐漸好轉,大量鳥類棲居,居延綠洲開始恢復生機。

「居延海」是祁連山的黑河水注入形成,廿多年前上游用水無度,終在一九九二年徹底乾涸。近年來大陸全面整治後,終讓「居延海」再現。

【2008/10/10 聯合報】

長江2688公里幹線航道 全面開通夜航

中國交通運輸部長江航道局26日宣佈,全面提高長江幹線宜賓至重慶河段航道維護標準,航道由四級升為三級,從即日起開始試運行。這標誌著長江幹線最後一段航道具備開通夜航條件。

至此,2688公里的長江幹線航道全部實現了船舶夜航。長江航道是唯一貫通中國東、中、西部的水上運輸大通道,承擔著全國內河80%以上的貨運量。經過多年的治理和建設,長江幹線航道的通航條件逐步改善,通過能力逐年提高。

按照交通運輸部對長江航道「深下游、暢中游、延上遊」的總體部署,從2005年開始,長江航道局先後對四川宜賓合江門至重慶羊角灘全長384公里的航道分期進行了整治,總投資3.5億元。截至今年9月20日,除位於瀘州河段的銅鼓灘還在進行整治疏浚外,其他河段全部完工,具備了提高維護標準的條件。

目前,宜賓至重慶河段航道已全面執行國家一類航標配布,每隔1000米設置3座航標,實行鎖鏈式配布,白天從一座標誌能看到下一座標誌,夜晚從一盞航標燈能看到下一盞航標燈,可滿足千噸級船舶晝夜通航。

據長江航道局局長唐冠軍介紹,宜賓至重慶河段幹線航道維護標準提高後,將極大地優化航道條件,提升航道通過能力,帶動長江幹線重慶以上河段船舶營運效益和沿江水運經濟的快速發展。

長江水運專家分析,長江重慶以上河段航道維護標準提高後,每年可提高貨運週轉量40多億噸公里,帶動沿江地區GDP增長30億元。同時,由於航道條件的改善,航行船舶每萬噸貨運量可以節約燃油量21%。

【2008/09/26 新華社】

中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貧困人口減半

中國: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 中國農業部官員19日表示,中國是第一個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

外交部當日舉行記者吹風會,介紹溫家寶總理出席9月25日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和第63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情況。農業部官員介紹了中國在扶貧、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情況。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黃延信說,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

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農村的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繁榮了農村經濟,改善了農民生活,在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關於糧食問題,黃延信說,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中國成功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1978年到2007年,中國糧食產量由6,095.4億斤增長到10,030億斤,糧食畝產從336斤增加到634斤,在人口增加、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人均糧食產量由637斤達到761斤。去年以來,全球糧食供應趨緊,糧價大幅上漲,中國保持了糧食供求和糧價的基本穩定,這是農業對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大貢獻,也是對中國農業對世界農業的很大貢獻。中國在扶貧開發方面也取得顯著成績。

黃延信說,根據中國政府的貧困標準,中國農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絕對貧困人口的數量,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2007年的1479萬,佔農村居民總人口的比重從30.7%下降到1.6%。初步解決溫飽問題但不穩定的低收入貧困人口,從2000年的6213萬,減少到2007年的2841萬人,佔農村居民總人口的比重從6.7%下降到3%。他說:「中國扶貧開發取得的成就,不僅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緩解了農村的貧困狀況,而且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中國扶貧開發的成就,還加速了全球減貧的進程。」據有關國際組織提供的數據,從1990年到2007年,中國減少的貧困人口的數量佔全球減貧人口的比重超過了70%。

在實現農業、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黃延信說,中國政府加強了對耕地的保護,明確提出要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和基本耕地。中國政府加大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在農業中推廣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施節能減排。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不斷增強。

針對記者提出的中國糧食危機問題,黃延信說,中國政府始終重視糧食的生產問題,一直強調要立足國內,解決糧食的供給問題。從2004年到2007年,中國的糧食產量連續4年增產,今年夏糧又獲得了豐收,夏糧是連續5年增產。他說:「中國的糧食供應是有保障的,雖然國際糧價漲了,但對中國農村的影響不是太大。」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是聯合國189個成員國在2000年《聯合國千年宣言》中通過的一項行動計劃,旨在將全球貧困水準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涉及消滅極端貧窮、普及小學教育、降低兒童死亡率、促進男女平等、醫療、環境、全球合作等8個方面。

【2008/09/19 新華社】

山西土石流滅村 至少56死

被土石流蓋住的車子,如同被火山灰覆蓋的龐貝城。
(中新社)
前天上午八點左右,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鄉塔山礦區,因暴雨發生土石流,寬約六百公尺、長約三公里的土石流,造成礦場廢棄的尾礦庫崩塌,淹沒下游集貿市場及農村房屋,到昨天官方公布數字,五十六人遇難,三十五人受傷,被土石流活埋的確切總人數仍在核實中。

出事礦區橫跨三個縣的面積,香港中國民運信息中心說,可能有五百人被埋。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崩塌的尾礦壩,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廢棄不用。尾礦壩高約二十公尺,尾壩庫容十八萬立方公尺,坐落的山體與地面落差近一百公尺。尾礦壩的下游已經全部被土石流淹沒,一座三層辦公樓和一片集貿市場、農村房屋被沖毀。集貿市場裡有二十四個攤位,辦公樓被土石流向下游推行十多公尺,已全部沖毀。由於事故發生時,正逢趕集,人潮多,因此失蹤和傷亡人數比公布的數字多。

來自重慶的打工者魏光輝說,他當時正好看到土石流沖下來的一幕,他說:「太可怕了,泥石流(即土石流)發出巨大的聲音,有六七米高,幾分鐘就把溝裡的房子和集貿市場全沖走了。」

尾礦壩在一條山溝的上游,從崩塌處到山底長約兩公里,寬約數百公尺,兩三台鏟土車正加緊救援。由於泥水很深,地形情況不明,加上下雨,救援人員要在黃金時間內搶救被活埋民眾,十分困難。

前天早上八點,山西臨汾市襄汾縣新塔礦的尾礦庫崩塌,造成寬約六百公尺,長約三公里土石流,瞬間便將下游一個農貿集市和兩個村子沖垮掩埋。救援人員在深及膝蓋的土石流中,搜尋生還者。
(中新社)
發生事故的陶寺鄉雲合村亂石灘自然莊周邊,有多座鐵礦,地形複雜,山路崎嶇,都是礦區。在這裡打工的主要來自重慶、湖北和山西等地,流動人員多,因此罹難者的身分確定困難。

發生事故的新塔礦業公司,是民營鐵礦企業,礦主和相關責任人等九人已被公安機關控制。初步分析,事故直接原因是非法礦主違法生產、尾礦庫超量儲存,導致尾礦庫崩塌。

慘劇發生後,大陸網民熱議,直指這是一件「人禍」,因為當地濫採鐵礦嚴重,崩塌尾礦庫是用土堆起來,早已岌岌可危,被土石流沖垮是遲早的事。襄汾縣當地網民哀痛的說:「這是襄汾縣人民的災難日。」

有網民發帖說:「震驚的同時,感到很無奈,當人們瘋狂掠奪資源,大自然就會發怒,人們真的該反省了。」

【2008/09/10 聯合報】

寧波》以橋興市 經濟成長躍進

 
高慶豐。
記者邱詩文╱攝影
5月1日杭州灣跨海大橋貫通,給長三角特別是大橋南岸的慈溪市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浙江慈溪市委副書記、寧波杭州灣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高慶豐表示,未來五年在能源、電子資訊、醫療器材等行業,必將持續釋放大量商機。
「以橋興市」,在世界各地不乏成功的案例,如連接瑞典、丹麥的厄爾松海峽大橋,直接拉動了丹麥馬爾默市港口、貿易、房地產業的發展,提升了大橋相關區域的城市形象,成為該市的標誌。日本東京灣大橋落成,在東京灣迅速崛起了東京新城,帶動上總科技園區發展,已成為東京新的經濟中心和旅遊目的地;上海東海大橋不僅推動洋山港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南匯海港新城的開發。
高慶豐表示,到目前為止,杭州灣新區的基礎設施已累計投入人民幣36億元,整個新區總規劃面積為145公里,分為西部、中部、東部三大區塊,西部為城市綜合配套區,即杭州灣現代服務休閒區和北部旅遊休閒區,以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濕地公園建設為主,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中部為工業區塊,以發展先進製造業為主,規劃面積65平方公里;東部為預留發展區塊,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
中部工業區塊一期12.7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全部完成,二期20平方公里區塊基礎設施配套啟動,中部工業區塊累計開發面積達35平方公里。
由於跨海大橋興建已傳聞多年,大橋經濟規模初現,在短短六年裡,已經累計引進了吉利汽車、寧波汙水港區、金田銅業等內外資專案247個,總投資人民幣340億元;其中外資135個,合同利用外資11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6.84億美元,2,000萬美元以上項目52個。
六年來,杭州灣新區的工業經濟指標均保持了50%以上成長速度。高慶豐說,目前中部工業區塊已經集聚了260多家企業,171家企業開工,每十天就有一個項目開工和投產,產值超過人民幣億元企業的有37家、超過10億元的有五家、超過20億元企業三家,已經形成了家電、電子資訊、機械製造和零配件、化纖紡織等七大產業區塊。
【2008/09/01 經濟日報】

 

寧波》新城崛起 長庚醫院進駐
記者邱詩文╱攝影

國際經濟界權威人士曾預言,繼巴黎、倫敦、紐約、東京、芝加哥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將成為「第六個國際級都市圈」,而寧波也正加速從三江口走向長三角時代,其中杭州灣新區與東部新城區開發,更為台商等境外資金創造了不少新投資機會。

杭州灣新區

杭州灣跨海大橋試運營通車後,杭州灣新區成了寧波融入長三角的「橋頭堡」。杭州灣新區依大橋而生,規劃面積達145平方公里,北臨杭州灣敞開式海域,整個新區建於圍墾而成的海埔地上。

根據規劃,新區開發建設將分西部、中部、東部三大區塊,西部為城市綜合配套區,中部為工業區塊,東部為預留發展區塊。至今新區中部基礎設施投入達到人民幣36億元,中部工業區一期12.7平方公里區塊市政基礎設施全部建成,二期基礎設施配套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目前已有超過260多家企業入駐新區。

大橋開通前夕,杭州灣新區管委會著手為新區造勢,聘請了全球五大房產諮詢公司中的戴德梁行和世邦魏理仕,承擔新區的遠期規劃和策劃,月底到香港和新加坡開展針對性的招商引資活動。

管委會在上海召開的投資環境說明會中,來自美國、比利時、日本、德國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駐滬領事館及商務機構代表,40多家跨國企業、財團、諮詢顧問公司,多家大陸知名的地產投資企業都對新區發展表現出濃厚興趣。

東部新城區

寧波東部新城區一期今年展開地面重點區開發,年內計劃向航運、金融發等業者招商,據瞭解,長榮營造、宏泰建設正積極爭取項目,寶成旗下華一銀行、寧波長庚醫院未來也將在此落戶。

寧波市中心包括海曙、江北、江東等「老三區」已無發展腹地,大陸人大常委首度用法律形式,在江東區以東設立了寧波東部新城開發區,其中基礎開發與公共設施已大致完工,新城開發建設指揮部於今年成立,負責地面重點區規劃。

寧波地方官員指出,整個東部新城區的規劃面積為15.85平方公里,第一期約8.5平方公里的面積,將分為中央游憩商業、國際貿易展覽、國際金融服務等區塊,近期吸引了美國、日本、香港、台灣的業者前來商務考察。

長榮、陽明、遠東等大企業高層組成的60人觀光團,4月底到寧波參觀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車後,也順道參訪了寧波東部新城區;另外,長榮營造則申請了國際金融服務區內第二期大樓興建項目,當地官員透露,以上項目已報批中央。

東部新城的城市水鄉花園住宅區,也有意引進台灣或香港的地產業者,興建高檔住宅。寧波長庚醫院近也確定落腳東部新城區,院址將靠近國際會展中心,而寶成集團旗下的華一銀行高層,5月也曾到寧波東部新城拜訪,估計明年將在東部新城區設立據點。

【2008/09/01 經濟日報】

陜西吳堡發現兩百億噸以上儲量大鹽田

地處陜西省東北部的吳堡縣礦藏資源豐富,日前當地又發現了一百四十一點六米厚的巖鹽層,據有關專家估算,吳堡縣境內巖鹽儲量在兩百億噸以上。

吳堡縣位于陜西省東北部,榆林市東南部,境內溝壑縱橫,礦藏資源豐富,已探明特優焦煤儲量十五億噸。天然氣預測儲量五萬億立方米,已探明儲量七千四百七十四億立方米,其中可開采巖鹽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一帶。

據了解,吳堡縣巖鹽勘探工程于二○○八年三月開工。目前勘探工程完成鉆井深兩千四百五十九點八八米,當鉆至一千九百米時見到蘊藏豐富的煤層氣,鉆至兩千一百零七米發現厚八點九米的焦煤層,至兩千兩百三十二點九四米時見到鹽,累計取出純巖鹽芯厚一百四十一點六米,其中單層純鹽厚度四十九米。

鹽芯分析化驗表明,吳堡的鹽質較純,氯化鈉平均含量約為百分之九十,硫酸鈣雜質含量為百分之一點五至百分之三,有害元素甚微,是鹽化工生產的理想原料。有關專家估算,僅在吳堡縣張家山鄉寬洪坪、寺溝一帶的巖鹽儲量就達到二十六億噸,加上其它鄉村含鹽層,預計其境內巖鹽總儲量在兩百億噸以上。

【2008/08/25 中新社】

中國 將成世界出口冠軍

德國從2003年來一直是世界出口冠軍。至今人們一般估計中國會在2009年取代德國成為世界出口冠軍。德國工商會大會對外經濟部主任尼遲克上周五表示,這個時間表將提前,「我們今年就會把首席位置丟給中國,儘管也許比分很接近。」

環球時報報導,他說,德國商品出口今年雖然將首次略微超出1萬億歐元,但中國會比德國更多一些出口總額,「原因是美元的升值:由此,主要以美元結算的中國出口額就會有更大的價值。德國的出口額三分之二是對歐盟國家實現的,因此主要是以歐元結算的。

由於金融危機,歐元明顯貶值,目前彙率已降至2年來最低,具體地說,從7月的1比1.6美元降到了現在的1比1.25。

尼遲克說,2009年,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它新奪得的出口冠軍優勢,「金融危機要到明年才會以全部的強勁力道衝擊到我們的出口商們。」德國以出口投資物資為主,而中國以消費品為主,「全球範圍內,投資的衰退將強於消費品的衰退。」

【2008/10/27 世界日報】

洋山新港 12月中旬營運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宣布,洋山深水港三期B段的生產、業務、口岸等準備工作正在最後衝刺,新港今年12月中旬正式投入營運,未來將有180萬標準箱吞吐能力,這項工程啟用將進一步推動洋山港成為上海港的中心樞紐。

據了解,洋山港三期共分A、B兩段工程,岸線總長為2700米,其中A 段工程的岸線長1400米,目前已經投入營運,吞吐量今年達到近300萬標箱。三期B段工程的岸線長度將有1300米,並配置12台橋吊、40 台輪胎吊。

目前洋山港主要航線,有歐美、美國以及部分非洲和地中海航線,洋山港三期B段正式投入使用後,上海港務集團將根據B段的營運情況,調整洋山港現有航線的布局。據介紹,洋山港一期、二期、三期都可以合資營運,二期的合資方早已確定,三期A段正在制定合資方案,明年可以成立合資公司,三期B段也有望繼續採取中外合資的營運方式。

【2008/10/27 聯合報】

大陸農地私有化 將邁大步

 
9日起一連舉行四天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預估將開放農民自由買賣農村土地使用權,成為中國土地私有化的開端,並將對大陸農村生態與農村經濟帶來革命性轉變。
路透

面對全球金融海嘯來襲,中國經濟能否順利度過這波挑戰,土地制度改革將是關鍵突破口。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昨(9)日登場,預料將通過允許農民自由處分及買賣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決議。專家認為,這將是土地私有化的開端,將對農村生態帶來革命性的轉變。

財經網引述羅蘭貝格戰略諮詢管理公司指出,中國經濟的出口、投資、內需「三駕馬車」當中,啟動內需成為能否避開全球金融危機的關鍵。

「如何開發近十億中國農村消費市場,將會是中國政府接下來必須面對的一大問題。」

巴黎銀行最新報告也指出,十七屆三中全會上將討論農村改革問題,這次改革將為中國市場帶來消費動力,同時為與中國農業相關公司發展帶來機遇。

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上月30日到安徽省視察時表示,「要根據農民的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這個講話為三中全會定調,也透露出此次全會將有突破性的政策出台。

中共憲法明文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以外,其他屬集體所有。

因此農民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後,不能交易、不能抵押,以致無法取得資金擴大生產,只能維持小農經濟規模,大幅限制農村發展。

近年來,中國加大農業投入,陸續提出扶農政策,但「三農」(農民、農村、農業)問題卻仍然困難重重。其中關鍵因素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農業再也沒有根本性的改革。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大陸學者預測三中全會可能延長土地經營權年限改革方向,將土地經營權年限從現行30年延長到70年;允許多種形式「流轉」,包括土地商品化、可抵押貸款、自由交易;目前農民自宅房沒有產權,「小產權房」也是關注焦點。

這是繼「物權法」後再次進行所有制改革,以「流轉」取代「買賣」。

此舉已引起大陸農民兩極看法,有人看好這將使農村經濟獲得爆發性增長,也有人認為,恐將有大批農民廉價拋售土地,出現土財主兼併農地的現象。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正面臨嚴峻國際金融危機,不少學者提出,如能開放農地買賣將刺激內需,免於受到直接衝擊。

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就認為,「中國應該增加內需,而在這方面中國有很大的潛力。」

【2008/10/10 經濟日報】

長三角鬧電荒 企業限電

 

電力企業限產、其他企業限電,今年夏天的持續高溫,又一次讓長三角地區感受到「電荒」的壓力與煩惱:到底是因為缺煤,還是因為缺電?

一些專家認為,長三角缺電的原因不再是裝機容量不足,而是煤電價格不聯動。電力價格體制改革是大方向,煤電聯動越快越好。

「計畫內補貼單價為每度0.15元,計畫外補貼單價每度0.17元。」寧波市明耀環保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惠國粗略地計算後發現,「今年迎峰度夏時期,每個月虧損600萬元左右,即使政府補貼380多萬元,實際虧損達到200多萬元。電發越多,虧得越多。」

「在2003年、2004年,每噸煤價只需300元、400元,政府補貼後,一度電盈利0.15元左右,按一個夏季發電1億度計算,利潤高達1500萬元。而現在煤價每噸已經超過1100元,每發一度電成本需要0.67元,每度虧損在0.17元甚至更多。」長三角地區某熱電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表示。

「幾年前的『缺電』更多是由於裝機容量不夠,現在卻是價格機制『惹的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指出,從2005年開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在減少,說明現在缺電的原因不再是裝機容量不足。

【2008/08/27 世界日報】

中國內蒙古綠色食品 年產銷值達九十億元

 

從今天于此間舉行的「二○○八內蒙古(扎蘭屯)綠色食品交易會暨綠色產業發展論壇」上獲悉,內蒙古綠色食品年產值九十億元,綠色食品年銷售額達八十九億元。

由中國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中國綠色食品協會支持、內蒙古自治區及呼倫貝爾主辦、扎蘭屯市政府主辦的二○○八內蒙古(扎蘭屯)綠色食品交易會暨綠色產業發展論壇,今天在內蒙古綠色食品產品龍頭地區扎蘭屯舉行,來自俄羅斯、韓國、蒙古國和日本的經貿代表團蒞臨。

內蒙古自治區有關負責人說,內蒙古自然資源豐富,草原、森林、人均耕地、淡水占有面積均居中國首位。具有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該地區與俄羅斯、蒙古國有多個口岸相通,隨著中國綠色食品消費的大幅增長,包括俄羅斯、韓國、蒙古國等全球綠色食品需求量和國際貿易的不斷增加,為內蒙古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提高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內蒙古綠色食品產業整體水平大幅提高,特色優勢逐步發揮,整體品牌形象明顯提升,標準化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取得重大進展。到目前為止,全區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二百零九家,產品六百一十一個;綠色食品生產企業一百一十一家,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四百二十四個,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面積達二千九百一十二萬畝。

據了解,呼倫貝爾扎蘭屯市是內蒙古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龍頭,這里的有機、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已具規模,初步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發展格局。

【2008/08/25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