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03, 2008

農地分包→轉讓 農村漸漸富

 

卅年前,當大陸其他地方普遍還停留在人民公社吃大鍋飯的年代,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十八戶農民,大家冒著生命風險,簽下「生死狀」,捺下血手印,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將小崗的土地「包幹到戶」。

這項新制,為後來的農村改革奠定基石。承包制和人民公社的最大分別,就是農民承包國家的土地,國家與農民訂立合同,規定農民將相當數量的農產品上繳給國家後(即所謂的「包產到戶」、「包幹到戶」),其它的餘糧則由農民自由處理,可在自由市場出售。

農民有此利益,為多掙點錢,自然付出加倍的辛勤;第二年,小崗獲得大豐收,糧食總產量達十三萬多斤,很多家庭收穫的糧食多到沒有地方儲存,農民首次嘗到收穫的喜悅。

小崗村因率先實行「大包幹」,將集體土地「分下去」,因此成為大陸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中國改革第一村」。

當年大包幹的帶頭人之一的關友江,今年六十二歲,現任小崗村委會副主任。他說,目前小崗人年均收入六千多元,家家住樓房,自來水、瓦斯、電話、彩色電視、冰箱、電腦等家電都不缺,有的人家還買得起轎車。

今年九月卅日,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前往安徽農村考察,特地安排拜訪關友江一家及小崗村民,談話間表示,今後將「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為下一個農村經濟改革定調。

十七屆三中全會昨天閉幕並通過「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包括延長農民對土地經營權的年限,以及允許農民適度利用土地發展規模等,在允許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或出租下,讓農民獲得更大的實際利益。

如此對農民創業與提高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乃至提升社會整體發展水平,都有促進作用。

【2008/10/13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