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6月 27, 2008

東海油氣田 中日共同開發

 
 
中日將共同開發油氣蘊藏豐富的東海油氣田。圖為中國的東海平湖油氣田。圖片: 1 / 1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日兩國爭議已久的東海油氣田開發已達成共識,雙方將共同開發被各自劃入領海範圍內的油氣田,至於北京已開發的春曉油氣田,北京則讓步,讓日本也可享有部分開發權益。
日本共同社昨引述消息人士稱,雙方已達成共識,協議的具體內容為:日方主張的東海油氣田「中日中間線」的中方一側海域也是共同開發對象;日方將向「白樺」(中方稱「春曉」)等中方已單獨開發的油氣田出資,享受部分權益,雙方按出資比例分配利益。

 

象徵兩國創造性發展
報導指出,兩國政府將在本周內正式發表有關消息。但中日兩國對此次消息都不願證實。報導引述中日外交消息人士透露,決定共同開發的除了「白樺」外,還有「楠」(中方稱「斷橋」)、「翌檜」(中方做「龍井」)等油氣田周邊海域。雙方將通過外交途經設定具體的共同開發區域。
報導指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於5月訪問日本,就全面推進兩國戰略互惠關係達成共識,為解決東海油氣田問題這兩國間的最大爭議案,跨出關鍵性一步。在春曉油氣田開採爭議解決後,雙方今後將共同開發中間線日方一側的海域。日本保守估計,這塊油氣田的已知蘊含量相當於一億八千萬桶原油。
國際觀察家指出,此爭議不僅代表這兩個渴求能源之國對海上天然氣權利的爭端,還涉及領土與主權問題,能獲解決象徵中日兩國關係有創造性發展。

 

 
 

 

吳敬璉:廣東應利用香港帶動經濟發展

  • 2008-06-17 【中央社】

     中國大陸經濟學者近日建議廣東省應該發揮香港的優勢,以帶動廣東乃至更大範圍的經濟發展。

     「南方都市報」今天報導,昨天上午,廣東省委中心組舉行第五十二期「廣東學習論壇」報告會,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作專題報告。

     在題為「廣東發展轉型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中,吳敬璉指出,實現廣東發展轉型要以現代市場經濟為參照,不斷推動經濟發展由工業化早期經濟布局向現代經濟布局轉變,由工業化早期經濟結構向現代產業結構轉變。

     此外,廣東要通過深化CEPA,發揮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強大的金融、物流、諮詢設計專業服務的功能,帶動廣東乃至更大範圍的經濟發展。

     他並建議發展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服務業,增強對全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力;要推動中小城市製造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推動中小城市製造業與服務業一體化的專業化發展。

     吳敬璉還對廣東當前正在開展的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

     他強調,順利實現轉型的前提就是要解放思想,開動腦筋,毫不動搖地推進改革開放。

     他指出,當前要著力推進國企、金融、財政等體制的進一步改革,規範市場秩序,打破市場壟斷,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

世界糧荒 中國十三億人口不慌

  • 2008-06-10  【中央社】

     進入二零零八年,由糧價猛漲帶來的全球糧食危機不但威脅到全球近兩千萬貧困兒童,更造成一億多人陷入貧困。然而在這個背景下,擁有十三億人口中國卻「一枝獨秀」,保證了糧價基本平穩。

     北京「經濟參考報」引述數字顯示,二零零七年全球小麥價格上漲112%,玉米價格上漲47%,但中國糧價僅上漲約10%左右。今年第一季,泰國大米價格一夜之間從每噸330美元飆漲至1000美元,中國糧價卻波瀾不驚。

     據中國商務市場監測,全國糧食零售價格1月4日為4.14元/公斤,5月2日為4.20元/公斤,每公斤上漲6分錢。

     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表示,中國保證糧食價格穩定,對世界糧食價格穩定起了很大作用。從目前來看,中國國內糧食價格上漲趨勢世界不同步,是比較慢的。如果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價格上漲很快,那麼國際市場價格就更加不一樣了。

     中國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估計,國有糧企現有庫存可滿足一年消費,庫消比高於國際公認的17%至18%糧食安全線水平。

     當前全球糧食危機成因複雜,但很重要的一點是不少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忽視了糧食生產。作為一個正在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堅持糧食自給戰略,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全國糧食自給率高達95%,少量的進口也不是為彌補缺口,而是調劑品種。

     中國政府按照「自給戰略」,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先後實行了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嚴格保護耕地,大力發展農業科技

     特別是二零零三年以來,先後推出一系列促進惠農促糧的政策措施,免除了農業稅,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為種糧農民徹底鬆了綁;增加了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並逐年加大力度,到二零零八年已達到九百五十億元。

     「谷賤傷農」,「米貴傷民」。糧價過低影響種糧收入,農民種糧沒有積極性,不利於糧食安全,糧價過高又使消費者難以承受,影響宏觀經濟平穩運行,這一直是國際農產品市場特別是糧食調控的一道難題。

     中國從二零零四年開始探索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發揮極大作用。以此為核心的新型糧食流通體制,成為中國糧食市場的穩定劑。

     幾年來,中國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實施範圍先後從秈稻擴展到小麥、粳稻,既保護了農民利益,又掌握了大量糧源。在今年世界糧食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動用中央儲備糧,但市場糧食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定,國家調控的基本手段就是這些最低收購價糧。

     中國國家糧食局研究員丁聲俊說,國際糧價飛漲背景下中國糧食市場的穩定,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功不可沒。中國探索了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有效的糧食宏觀調控新手段。

     中國國家發改委的數字顯示,目前中國國內糧食消費量一兆零兩百億斤左右,產需總量基本平衡。除大豆有一定缺口需依靠進口彌補外,小麥、稻穀、玉米三大品種消費量在八千五百億斤到八千七百億斤左右,產需平衡有餘。

中國生態系統耗損過度 超出可承受值一倍

  • 2008-06-10  【中央社】

     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公佈的新報告說,中國現在消耗的生態容受力,是其生態系統可永續供應的兩倍以上,從一九六零年代以來,需求呈兩倍成長

     這份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國際環境發展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報告說,中國現在使用全球總生態容受力的一成五。

     報告發現,二零零三年,中國平均生態足跡為一點六公頃,代表每人需要一點六公頃的生物生產土地,來支持生活方式所需。二零零三年的數據是目前可取得的最新數據。

     報告說,雖然這個數字仍比全球平均值的每人二點二公頃來的低,「但考量到中國龐大人口與強勁經濟發展,這仍然會帶來挑戰」。

     「如果中國追上目前排名第一位的美國,每個人需要近十公頃的生產性區域,中國將會需要整個地球可供應的容受力。」

星期四, 6月 26, 2008

加工貿易衰退 粵尋升級轉型

由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率領的調研組12日抵達廣東進行加工貿易升級調研,期待為廣東這個出口加工貿易產業已衰退的外貿大省找到升級轉型的方法。

而廣東省新任主管外經貿的副省長萬慶良則透露,未來五年,廣東將投入超過400億元人民幣,推進加工貿易向東西和粵北山區梯度轉移和產業集聚發展。

商務部的加工貿易專題調研組於11日和12日兩天,走遍廣州、東莞及深圳三地,了解目前廣東加工貿易的現狀及困難。

萬慶良匯報了廣東省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做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他表示,廣東省推出五項措施解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一是注重招商選資,高起點發展加工貿易。二是出台了「關於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今後五年,省財政累計投入超過400億元,推進加工貿易向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梯度轉移和產業集聚發展。同時,促進珠三角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三是抓緊研究出台「關於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四是研究出台「關於推進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工作的指導意見」;五是加強與海關總署的合作。

萬慶良認為,廣東省將以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來謀劃廣東新一輪加工貿易的發展,努力把廣東建設成為產業區域布局合理,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蔣耀平分析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影響,並希望廣東繼續發揮排頭兵作用,在全國起示範作用。

【2008/06/13 聯合報】

珠三角鞋廠 考慮轉行外移

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珠三角近2,000家製鞋企業為了自保,放棄出口貿易。部分鞋企直言,「如果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升至6.2到6.5元,將考慮轉行或外遷」。

上海證券報報導,人民幣不斷升值,對傳統出口產業製鞋業,已成為心頭難以平息的憂慮和擔心。

今年以來人民幣急速升值,首季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超過4%,本月12日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已升破6.91,創下匯改以來新高。人民幣勢如破竹的升值態勢及升值預期的延續,以鞋業為代表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生產與出口行業受到人的衝擊最嚴重。廣東省外經貿廳官員認為,外貿形勢極不樂觀,「今年是歷史上最為困難的一年」。

廣州海關統計,今年1至2月珠三角地區參與出口鞋的企業有1,512家,同比減少1,855家。其中,私營企業比去年同期減少1,484家,外商投資企業減少92家,國有企業減少23家。

亞洲鞋業協會調查顯示,去年來廣東東莞、惠州等地有1,000多家鞋廠及相關企業,有的主動歇業倒閉,或是被法院查封,甚至外遷其他地區。

福建省福維爾進出口公司說,以前還有5%的毛利。如今人民幣升值,現在的出口利潤不一定能維持2%到3%,有時候甚至虧本。

據了解,作為運動鞋生產基地晉江,已經有20%至30%的小型鞋廠倒閉。匯率的不確定性,讓許多出口型鞋企業或外貿企業難以確定出口價格,導致部分鞋企有單不敢接或不想接,甚或接單後主動毀約。

鞋業從業人員說,很多東莞港資鞋企已遷到成都或江西,貿易公司轉單到越南。但廣東對外貿易開發公司鞋部梁少生認為,內地資訊閉塞,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其他成本可能增加,比如物流費用等,到越南開工廠,也面臨配套問題。

上世紀60年代,世界鞋業中心在義大利,70年代轉移到日本和韓國,80年代轉移到台灣,90年代轉移到廣東東莞和浙江溫州。如今鞋業中心有遷至內地省分或外遷的跡象。

一位台商接受採訪時表示,「今日在東莞一帶遇到的困境,與十年前離開台灣時的情形一樣」。

東莞市民營經濟發展協調辦公室副主任劉國康提醒,「產業升級」或許是鞋企等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最終選擇。他認為,傳統產業應轉做品牌,外銷和內銷結合。「我看了這麼多企業,如果不這麼轉型,只能搬了」。

【2008/06/14 經濟日報】

寧波梅山 爭取建自由港

中國大陸多個地方開始提建自由港,其中寧波在獲批後,巳著手開建梅山保稅港區,但暗中發力的是力爭建成自由港。

在寧波開幕的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不事聲張地安排一個「博鰲現代物流和自由港國際論壇」,邀得部分著名國際港口城市市長、國際港口物流企業代表,說是要共商港口經濟和現代物流發展新思路,但論壇實際上是寧波爭建自由港,探路和造勢。

四個月前,中共總理溫家寶揮筆批準寧波建設梅山保稅港區,溫家寶在四川大地震前到寧波,專門聽取梅山保稅港區規劃匯報。

梅山保稅港區由申建到獲溫家寶核准,只用了139天時間,據稱是國家級園區中最快的。

梅山保稅港 五個月內就批准

其中一個背景,是離任前的主管副總理吳儀,調升中央前的前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全力支持下的成果。

梅山保稅港區就是與寧波只有500公尺海水相隔的梅山島。數年前,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曾親自登上梅山島踏勘,據傳當時他想在那裡興建台塑的汽車城項目。在這個離岸極近的荒島,最後由寧波現任領導層拍板,爭取興建保稅港區,巧好吳儀到寧波視察,一報即準。

梅山島在大陸大組合港區寧波-舟山港區的樞紐點上,面積36平方公里,可建設面積約20平方公里,以一座在建的梅山大橋和三座待建的大橋,與陸地相連。

功能政策 全參照上海洋山港

以北京國務院批復的建設方案,梅山保稅港區將建港航運營中心、金融貿易中心、展覽展示交易中心、綜合和專業物流園區等。其功能和有關政策,全部參照上海洋山港保稅港區而來。

保稅港區是大陸目前開放度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的特殊經濟區域,也被視為是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試水區。

寧波官員不諱言寧波的目標,是爭取將梅山保稅港區建成自由港區。梅山島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蔡聘宇說,梅山保稅港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就是寧波市長,寧波以自由港或自由貿易區,來規劃梅山港保稅區的開發。

他說,一批國際著名企業,包括物流、高科技等領域的,都在洽商中,其中台灣數家知名企業,也前往摸底。

【2008/06/09 經濟日報】

星期三, 6月 18, 2008

中國大陸夏糧豐收 總產量逾2300億斤

2008/06/17
【中央社】

     中國大陸農業部負責人指出,今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夏糧總產量將超過去年的兩千三百零六點八億斤。
 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小麥第一生產大省:河南,七千八百九十萬畝小麥已如期收割完畢。河南農業部門預計,今年河南小麥總產量約六百一十億斤,比去年增加十五億斤以上。
 中國第二大小麥生產省份:山東,今年夏糧也豐收在望,小麥總產量預計將達到三百九十四億斤,增產十九億斤。
 另一個農業大省:安徽,小麥的單產、總產和優質率都創下歷史新高,總產量比去年增加十一點五億斤,成長百分之五點五。
 此外,江蘇、陜西、山西等省的小麥收穫也進入尾聲。
 而在小麥收穫的同時,湖北、河南、陜西、河北、安徽、山西等省的夏播玉米進入高峰。
 報導說,在夏糧豐收的同時,今年中國大陸糧食生產仍面臨一些不利因素,尤其是受到病蟲害和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尤以病蟲害防控形勢較為嚴峻。

星期一, 6月 09, 2008

促進產業升級 夕陽工業被趕離廣州

 2008.05.30  中央社

     中國廣州市長張廣寧表示,二零零五年以來,已分別向廣州市外圍及廣東省內外轉移一百二十四家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等六類企業。到二零一五年,全市還將對外轉移搬遷企業一百五十多家。

     「廣州日報」今天報導,張廣寧出席全省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工作會議時表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廣州存在不少問題和深層次的矛盾,尤其是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成為制約廣州進一步發展的三大問題。

     他指出,目前廣州常住人口已達到一千二百萬人,龐大的人口規模不僅影響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也對公共財政和社會管理造成了巨大壓力

     張廣寧說,廣州是資源緊缺的城市,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缺狀況越來越突出。

     同時,環境容量也逐步縮小,「十一五」期末,全市萬元GDP綜合能耗要降低兩成,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要分別減少到八萬五千噸和十一萬噸,節能減排任務相當艱巨。所以,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是廣州破解難題的必然選擇,也是廣州建設「首善之區」的重要任務。

     張廣寧表示,近年來,廣州積極開展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廣州制定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工作規畫,明確總體目標、轉移重點、轉移方向及保障措施。 

中國淡水資源不足 六分之一城市嚴重缺水

 2008.05.26  中央社

     據最新公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有四百多個城市供水不足,一百一十個嚴重缺水,部分地區在交通、供水、供電、供氣、供熱和因應突發事件能力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上海新聞晨報」報導,昨天在上海發表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共有城鎮人口五億九千四百萬人,城市總數六百五十六個,至去年底城鎮化水準達到百分之四十五。

     報導說,當前中國城市發展與建設中,一些城市超越經濟和資源承受能力,盲目攀比,隨意擴大建設規模;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門領導無視規劃,違反法定程序,擅自批准建設;一些歷史文化名城重開發,輕保護,拆真古跡,建假古董,破壞歷史文化遺產;一些風景名勝區忽視保護,超強度開發自然生態和景觀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等。

     根據報告,中國城市淡水資源承載力不足十分普遍,四百多個城市供水不足,一百一十個嚴重缺水,佔中國城市的六分之一。

     研究顯示,中國適宜人類居住地區僅佔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十九;交通承載力問題突出,六百多個城市的道路總長不足二十萬公里,卻容納百分之五十的機動力,支撐百分之七十的社會經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