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01, 2009

就業市場嚴峻 危及中國農村

 
【聯合報/夏嘉玲譯】

譚天英(譯音)看來也許不像惹事生非之輩,但和其他千百萬和她一樣的勞工,已使中國政府領導人對國家穩定憂心不已。

24歲的譚天英生性害羞,身材纖細,在廣州當裁縫,縫製圍裙和連身工作服。她是1億3千多萬湧向都市求職的民工大軍的一員,但他們持續就業的前景日益黯淡。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深化,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銳減,珠江三角洲和一度繁盛的沿海地區的製造業工作正快速消失。這幾個月來,2,000多萬民工丟了飯碗,使譚家莊這種亟需民工匯錢回家的窮鄉僻壤頓失財源。

12月以來,隨著美國訂單枯竭,譚天英的制服工廠已裁減數百人,減薪三分之一。去年,廣州和鄰近地區有2,400家工廠關門。

譚天英最近離開譚家莊,去搭10小時火車,這趟火車近年來帶走該鎮大多數勞動年齡居民。離開前幾小時,她說:「我希望還有活兒可幹,我可不想回頭當貧農。」

中國流動勞動人口的福祉,已成為長年視其命運繫於中國8億農村居民的政府最高優先要務。畢竟毛澤東的革命是靠憤怒的貧農才得以壯大,北京當局一直沒有忽略數十年來令人飄飄然的經濟成長,已造成城鄉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擴大。

為了改善沒事幹的民工的困境,中央政府宣布一連串措施,包括職業訓練、擴大鄉村醫療保健和提供農作物補貼,即使農產品價格暴跌,仍可確保返鄉務農者可以維生。11月公布的5,850億美元振興經濟方案預料也能吸收部分新近失業者。

但在譚家莊和周遭湖南省東北鄉間,大多數人抱怨,還沒看到政府給的好處。莊裡2,000居民約4成在外省工作,他們匯回家的錢是留在老家的老弱孩子的生活依靠。那些錢多半用來買摩托車、付高中學費和蓋新家。

在6,400萬人擠進一個小地方下,大多數人只能有立錐之地。在離香港邊界不遠的深圳一家修車廠工作的29歲民工龍峰(譯音)說:「我們或許還餓不死,但要是每個人都打道回府,日子就會很難過。」

在最近的重要城市株洲,政府官員不太擔心失業農民暴增。株洲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陳書賢(譯音)說,他比較擔心370萬名住在株洲日益繁盛的市區和周遭已過慣相對舒適生活的民眾。「他們要付手機帳單和房租,」他說:「民工不敢指望太多,他們大不了還可以靠土地和家人的積蓄過活。」

這種看法在中國很普遍,中國農村勞工往往被視為非常刻苦耐勞的苦力。研究鄉村生活的教授賀雪峰說,許多製造業者相信,最有生產力的勞工40歲就耗損的差不多了。

「勞工一上年紀,工作就不夠快也失了準頭,自然會被淘汰,」任教於湖北華中科技大學的賀雪峰說:「金融危機只會加速淘汰過程兩三年,迫使他們早日回老家。」(夏嘉玲譯)

【2009-03-10 聯合報】

三峽大壩 苦難貧民二度迫遷

自由時報20071107 
中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持續推進,水庫水位不斷上升,今後十到十五年大壩地區居民還有四百萬人將移居他處,人數多達初建大壩時的三倍。(路透檔案照)

編譯陳泓達╱特譯

隨著中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持續推進,水庫水位不斷上升,迫使一百四十萬居民遠離家園,徙居他處,范中成(譯音)即為其中一員。去年,政府指示拆除他父母的故居,但那棟泥磚砌成的老房子在拆除過程中突然倒塌,數小時後,范中成和妻子獲救,年邁的雙親卻撒手人寰。

搬遷者 工作難找又沒補貼

范中成一家的坎坷命運並未就此終結。中國政府最近宣佈將再動員四百萬人遷出三峽庫區的沿江地帶和山區。范中成的現居位於舊宅後山,很不幸地又在這次遷置範圍以內。

據華爾街日報六日指出,耗資二百五十億美元的三峽大壩工程,原為保護長江沿岸免受經常性洪澇災害的痛苦,並藉豐沛水力發電,但如今這個全球最大的水壩卻對它本來希望協助的當地居民構成威脅。

自從二○○三年六月三峽工程進行首次截流以來,庫區部分岸線已多次潰堤。隨著工程推進形成綿延約六百四十四公里長的靜止水域,不斷上漲的水位迫使農民向高處尋找可耕種的土地,而那些地方本已聚集大量貧困人口,遷居人口不僅難以就業,也享受不到公共服務。此外,未經處理就流入水庫的污水和農用化學品也急遽增加。

民怨難題 恐影響政治穩定

中國十月間宣佈,今後十到十五年大壩地區居民還有四百萬人將移居他處,人數多達初建大壩時的三倍。北京如何因應這項挑戰,將嚴重影響當地環境生態和政治穩定。近一個世紀來,中國歷任統治者均夢想在長江建造一座大壩以制伏水患。但現在,中國政府對大壩的管理似乎令人生疑。

目前大壩水位已上升約一百五十七公尺,估計到二○○九年還將上升十九公尺。官員聲稱,大壩建成後形成的新江岸有六十%過於陡峭,無法耕作。批評人士警告,大壩附近主要大城市重慶的長江碼頭,十年內將因江水流速下降導致淤泥積聚而報廢。

目前,重慶西面一帶等大壩水域上游城市沿江地區已被污水帶包圍。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今春發表的報告指稱,由於大壩橫亙江面,上游污水無法比照以往模式被一路沖刷入海。進入庫區靜止水域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會倒流進支流,導致藻類暴增。由於水流中斷,長江盆地漁業作物將大幅減少。

分管三峽庫區經濟工作的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表示,保護三峽地區水質的最好辦法就是減少人口,加強環保。若干獲得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警告,三峽庫區的一千一百萬居民中有四百八十萬人無法生存。這個數據後來少了一半,但政府仍希望讓四百萬人遷至他處。

然而,已安置人員的不滿,可能會使新的安置計畫變得更為複雜。其中許多人都失去工作,也沒得到政府補貼。當地環保組織「重慶綠色志願者聯合會」會長吳登明便質疑,遷置一百萬人便遭遇如此多的問題,搬遷四百萬人,困難度可以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