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13, 2008

《珠三角台商困境系列》4之4 轉型或轉移?陷兩難之選

  • 2008-08-07 中國時報 【白德華╱調查採訪】

 何去何從▲張漢文的鞋廠開發不少防靜電、防寒的高科技產品,因研發讓製造業更具附加價值。但東莞、深圳千家台港商仍面臨「轉型,還是轉移」的難題。圖為富華鞋業的生產線,員工正組裝新鞋。(白德華攝)

     廿年前,台商台灣「轉移」大陸,廿年後中國經濟崛起後,台商又輾轉顛簸。只不過這波「西進」、「北移」或「南下」,台商面臨更多「轉型」的考驗。究竟南下東盟尋找最後處女地,還是轉型升級創造更多價值,陷入兩難。

     站在北京立場,初級製造業只有「死路一條」,「再搞加工貿易,已不符經濟發展所需」。北京發出指令後,各地政府只好照做。

     地方官員開始調整心態

     「但很多事,不能一刀切!」台企聯總會長張漢文說,有次商務部、發改委來調研,「我當場拿鞋給他們看,我們的特種鞋,防靜電防油防滑,都是高科技產品。」他質問官員,「難道太空人不用穿鞋嗎?」北京「捷安特」老總林清發也說,捷安特因研發讓製造業更具附加價值。

     「不是說帶個『電』字就叫高科技!」,面對來到東莞調研的高官,張漢文一席話,讓官員啞口無言。「電子廠污染源不大嗎?下游廠商的電鍍、油漆、銲接哪家不污染?現在把污染源關掉,電子廠不就什麼都不能做了。」

     北京政策粗糙,從官員談話表露無遺。「生意不好,你可提高報價啊!」官員的話反應了對製造業的無知。

     以張漢文的鞋廠為例,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一雙鞋報價從二十幾美元提高到近五十美元,加上美國經濟衰退,「客戶如果能接受,我也想報一百元。」

     還好官員聽進去了,調整「休克療法」的模式。最近政府高層首次談到「先進的製造業」話語,顯示內部做了調整。深圳、東莞近期也開始調整心態,不但放鬆銀行收台賬保證金政策,也減免了合同費及「行政使用費」。

     產業升級有利創造藍海

     事實上,東莞、深圳千家台港商撤離,也讓當地吸收外資卅年來首次下降。但台商還是要面對「究竟轉型,還是轉移」的難題。

     「先穩住陣腳,再尋求對策」,張漢文奉勸台商,不管轉型或轉移,都要看對路才做。

     目前,廣東已劃出廿四個園區讓台商進駐,但移出省外的台商也不少。

     成都台協會長高錦樂說,今年上半年前往成都鄰近開發區視察的台商就相當多,「但很多還沒做最後決定」。北京台協會長林清發說,廣東中山市著名的皇冠皮件廠已計劃遷移瀘州。

     「產業升級是一定要的」,林清發表示,「但要看條件合不合適」。他說,內外銷兼做的皇冠皮件,遷到瀘州就因看到瀘州位在長江口岸,海運歐美物流成本不算高。

     深圳新寶利銘板公司總經理洪嘉生說,考慮可長可久,轉型或轉移或許應該同步進行。他認為,提升製作工藝,才能讓公司創造「藍海」,立於不敗之地。新寶利除藉著高檔次產品及差異性贏過大陸廠家外,已在惠州投資蓋廠,永續經營。

     柬埔寨環境比越南安心

     九○年郭山輝前進大嶺山時,帶著十數家下游廠商開疆闢土;王永慶前往寧波北崙港發展石化業,一樣吸引上百家中下游廠商群聚。做為富士康配套廠的深圳潤宜科技總經理黃雙昭說,「我們也一樣,這樣才能生存。」

     不少台商把眼光聚焦越南。儘管上海聯泰公司董事長王泰允說,越南仍不失為處女地,長期可做台商的後花園。但近期越南遭逢經濟危機,通脹高企、外貿慘跌,仍讓移廠越南的台商揪心。

     張漢文說,越南人口八千萬,將來還是會缺勞力,何況常罷工。深圳台協青聯副主委許景富則認為,合適去的就是被抵制的產業。

     「像成衣被歐盟抵制,家具被美國抵制,搬到越南就沒傾銷稅;蠟燭輸美課一○八%的關稅,自然就搬到零關稅的越南。」

     「柬埔寨也可考慮,那裡成本低,工人聽話,比越南還安心」,張漢文眼中,柬埔寨是繼越南後不少台商考慮的處女地。

     經部派人輔導 未來看好

     低廉的稅費及土地勞動低成本,加上兩年後「東協十加一」,對台商全方位布局整合應有一定優勢

     「穩定軍心很重要,相信很多政策都會緩下來」,東莞台協副會長謝慶源說,台灣電電公會準備在東莞設台資升級轉型輔導中心,經濟部也派人來輔導廠商,這意味「以後會更好」。

     上世紀最後十年,台灣傳統製造業展開史無前例的跨海搬遷運動,最後落腳廣東,並在廿年後將沿海發展成全球製造業重鎮。廿年後的今天,台商面臨重新洗牌。去或留,轉型或轉移,都牽動兩岸的每根神經。(系列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