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相對於往年肆虐的沙塵暴,去年內蒙古的沙塵暴有所減少。與歷年同期相比,大風沙塵天氣接近常年,而沙塵暴天氣則明顯偏少。 內蒙古氣象台副臺長康玲分析認為,內蒙古春季沙塵暴頻次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20世紀六零年代初至六零年代中期沙塵暴有所減少,六零年代中期至七零年代末增多,屬高發期。八零年代初至九零年代後期處在減弱階段。 2000年以來沙塵暴頻次又有增加趨勢。與歷年同期相比,2007年春季,內蒙古地區大風沙塵天氣接近常年,而沙塵暴天氣較少。共發生四次大風揚沙天氣過程、六次沙塵暴天氣過程。 其中,一次大範圍和三次小範圍的沙塵暴天氣過程,兩次局部地區沙塵暴天氣過程。 【2008/03/20 世界日報】 |
為了降低大氣汙染,大陸近年來持續關閉小型火力發電廠,並選擇在經濟發達、用電需求高的沿海省份興建核能電廠。預計至二○二○年,大陸核能發電廠將達到四十一座,不過核能發電量仍僅佔總體發電量的百分之四。
中共國務院於○七年十月,批准「國家核電發展專題規畫(二○○五—二○二○年)」。規畫指出,大陸目前已投入營運和正在興建的核電裝機容量為一千七百萬千瓦;到二○二○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爭取達到四千萬千瓦,屆時核電年發電量要達到兩千六百至兩千八百億千瓦時。換句話說,今後十三年間,將新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四十一座。
長期以來,煤電發電量佔大陸全國總發電量的八成以上。不過,隨著大陸經濟快速崛起,電力需求與日劇增,但燃煤發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巨大傷害。以○四年為例,燃煤發電廠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約一千兩百萬噸,佔全大陸排放總量的百分之五十三點二。
中共官方評估認為,以核電替代部分煤電,不但可以減少煤炭的開採、運輸和燃燒總量,而且是電力工業減排汙染物的有效途徑,也是減緩地球溫室效應的重要措施。
大陸從一九九一年起興建核電廠,目前已有四處核電站陸續投入商業運轉,包括:浙江嘉興杭州灣畔的秦山核電站、江蘇連雲港田灣核電站、廣東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
此外,中共當局積極在浙江、江蘇、廣東、山東、遼寧、福建、廣西等沿海省份評選出十三處廠址資源,以滿足至二○二○年時,核電運行四千萬千瓦、在建一千八百萬千瓦的目標。
除沿海廠址外,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重慶、四川、甘肅等內陸省市,也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核電廠址前期評選工作。